转载:【我的博物馆之旅】探秘奇幻晶莹的世界,用艺术治愈内心
来源:学习强国——上海学习平台
责任编辑:朱霖 张少杰 常征
(作者: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学生 朱怡萱,指导老师:袁雯)
普通的杯子、精美的摆件、建筑上富贵靓丽的琉璃瓦、摩天大楼上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……处处都有玻璃的身影。虽然玻璃很普遍,但是它背后的知识却不一般。带着这种似曾相识又有些神秘的感觉,我走进了上海玻璃博物馆,探索玻璃背后的故事。
上海玻璃博物馆由主展览馆、儿童馆、破碎馆、迷宫馆以及热力剧场五个部分组成。馆内集中展示了不同年代、不同国家、造型各异的玻璃艺术品,介绍了玻璃的基本知识。玻璃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,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属的氧化物或者盐类而显现出不同的颜色,可以让玻璃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。
在众多的展品中,有一件玻璃水母的制品非常有特色。水母的头部是半圆伞形的,异常光滑,头部垂下的触须,由粗到细,长短不一,好似在水中漂浮游动的一样,栩栩如生,展现出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。
在热力车间里,几位师傅以玻璃为道具,运用火、光、水的组合,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,展现了玻璃的玄幻与美丽,看得我们如痴如醉。我还有幸体验了玻璃制品的制作过程。穿戴好工作服和护目镜,师傅把我领到了玻璃熔炉前,炉中是液态玻璃。在师傅的指导下,我用一根细长、中间通孔的杆子沾了一点液体玻璃,试着对另一端用力吹气,边吹边转。不一会儿,神奇地出现了一个泡泡。泡泡逐渐变大、变圆,最后变成了一只可爱的“大气球”。
短暂的“热身”过后,进入正式制作环节。我选择了端庄高贵的天鹅,师傅先做示范,只见他把杆子沾上融化的原料后,小心地拿去工作台上加热,一边不断地旋转杆子,一边快速地用各种工具进行操作:一会儿用钳子拉伸,一会儿用剪刀修剪。液体玻璃在师傅手中很“乖巧”,展现出不同的造型。接下来,终于轮到我大显身手了。俗话说“看人挑担不吃力”,虽然有师傅的指导和保护,我仍紧张到双手都不听使唤,不是忘记旋转杆子,就是忘记去拿工具。面部被高温烘烤得火辣辣生疼,还担心被烫到手,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,狼狈不堪。
一顿操作后,天鹅的雏形初现,距离成品只差最后一步——退火。“退火”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关键,也是玻璃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炙热的熔料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,随后经过加热、保温、慢冷、快冷四个步骤,使其减缓冷却速度的同时降低玻璃的永久应力。这个过程看似一切可控,却瞬息万变,使玻璃作品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宿命。
五天后,我收到了自己的作品。看着这只晶莹剔透的天鹅,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形态各异的艺术品,还有制作玻璃时的兴奋雀跃。我也深切体会到:万物皆有深意,不能浅尝辄止,唯有深入学习,才能悟其真谛!